天辰资讯
天游娱乐|上下求索
作者: 天游平台 点击次数: 发布时间: 2023-04-26 18:12
天游娱乐登录发布:
文学梦萌发
林斤澜上小学时,读了不少鲁迅的文章、翻译小说,也读过契诃夫、大仲马等外国作家作品。他的外祖父是位教书先生,林斤澜在《烟榻说书》里写道:“三国、水浒、西游的阅读,有外祖父的指点。我能把水浒故事讲给弟弟听,讲的听的都兴奋。”
林斤澜对我说,他开始做文学梦,是进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后。
国立社会教育学院,前身是“电化学校”,是抗战时期一群艺术精英在重庆北温泉创建的一所电影广播学校。北温泉地处缙云山麓一片黑松林里。“林下温泉分流如溪,合洪成瀑。晴日白雾似烟,雨天若喷”。
据说这里办学有“三好”:好师资、好设备、好学生。大自然美丽,却不能算设备,学校真正是白手起家。学生大多是“流亡学生”,学业参差难齐,但都驮着两个梦:一个是爱国,一个是爱艺术。这里汇聚了大批文化名流。梁实秋、焦菊隐、史东山、郑君里、张骏祥、许幸之、戴爱莲、叶浅予……进入“风云际会”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后,林斤澜的文学梦发芽了,他想写剧本。
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毕业,正值抗战结束,林斤澜无心文学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,他才发表第一个剧本。1957年11月,林斤澜出版剧本集《布谷》,由四个独幕剧《布谷》《螺丝钉》《落花生》《西红柿》和一个四幕剧《梁家父子》组成,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。
同年林斤澜的女儿出生,取名布谷。独幕剧《布谷》在前,独生女布谷在后。
出版集子《布谷》的时候,林斤澜早已转头写小说了。为什么转头写小说了呢?他的剧本不适演出。他的剧本没有生死情节、惊魂故事,可以发表,可以出书,但演出团体不爱采用。一个剧本搬不到台上去,让林斤澜好生难受,于是不得不转头。
林斤澜随即发奋写小说。至1957年,林斤澜已发表《雪天》《擂鼓的村庄》《孙实》《春雷》《“骆驼”》《发绳》《草原》《杨》《台湾姑娘》《姐妹》《家信》《采访》《一瓢水》。写开发北大荒的支边青年的(林斤澜的小弟就在第一批支边青年之列)《草原》已有影响,文笔活泛,写草原令人想起屠格涅夫和契诃夫。发在1957年第一期《人民文学》上的《台湾姑娘》让文坛眼前一亮。涂光群说:“这篇小说应是林斤澜这位语言、写法有个人特色的作家的成名作。”
1957年第四期《人民文学》发表了林斤澜的《家信》,五、六期合刊又发表了《姐妹》《一瓢水》。《一瓢水》尚在编辑时,有人读了觉得晦涩,是否发表举棋不定,是茅盾先生读后,才确认为发表作品。当时,林斤澜成了《人民文学》发表短篇小说频率最密集的一个作家。天游
宠辱不惊的写作者
1958年前后,政治环境严峻,林斤澜仍然创作不止。
林斤澜作为北京市文联的青年作家,经常要“下去”。他最早“下去”是1951年,参加中央土改团,到湖南。之后是到北京郊区石景山的八角村。他在八角村待了几年时间,八角村成了林斤澜的“创作基地”。
三年自然灾害时,林斤澜“带户口”下放到北京门头沟一个叫黄土贵的山村。黄土贵连马齿苋都难得一见,林斤澜喝了不少的榆树叶汤。榆树叶汤烂糊糊的,像是有东西,实是欺骗眼睛而已。有一天,林斤澜走几十里地到公社开会。半路上,拐进一个村庄叫上诗人巴牧,一起上路。林斤澜头晕眼花,看见巴牧桌子上有几丸中药,伸手抓来吃了。巴牧说其中两丸好人吃不得,可是林斤澜已经吃了。林斤澜这种温文尔雅的人,随便抓药吃,可见饿到什么程度。
1960年底,林斤澜从门头沟回家,一夜心口剧痛,被送到医院,查出是心肌梗塞。
在下放期间,他写出了《新生》《和事佬》《绿荫岗》《假小子》《钥匙》《山里红》《云花锄板》《巍文学》《龙鳞》《教学日记》。
1961年9月底,中国作协秘书长郭小川吩咐林斤澜和刘真一起奔赴四川成都,会合前辈作家沙汀、艾芜,访问贵州和云南。
林斤澜回到北京后创作了《赶摆》《石匠》《草》等小说,渐成气候。
《北京市文联大事记•1962年》中记载:“5月、6月间北京市文联连续召开了三次林斤澜作品座谈会,老舍主席始终主持会议。冰心、冯牧以及一些报刊、出版社编辑,高等院校中文系教师出席了会议,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作品的表现手法、语言、风格各抒己见。大家一致肯定林斤澜是一位勤恳的、在创作上显露才华的青年作家,通过十年的实践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”
1963年,林斤澜发表小说《惭愧》《志气》。
1964年之后到“文革”前,林斤澜只写了一篇小说,《默契》。
“文革”结束,林斤澜像是复苏的卷柏一样,见水又吐绿。坐小板凳,盘腿在地,铺稿纸于椅子,因为女儿迎接高考,他要让桌。至1980年,林斤澜发表小说19篇。即《悼》《一字师》《竹》《膏药医师》《小店姑娘》《开锅饼》《神经病》《阳台》《拳头》《甘蔗田》《问号》《法币》《微笑》《绝句》《记录》《寻》《斩凌剑》《勒巴条》《火葬场的哥们》。
写了这么多,1978年、1979年、1980年小说评奖却并不见林斤澜身影。但他浑然不顾,继续写自己的。
1981年,林斤澜的《头像》得了奖。
在创作上,林斤澜向来荣辱不惊,“好像一个人低着头、笑眯眯只管走路”。他曾有言:“少数真正的艺术家,飞翔在高天之下,波涛之上。只守着真情实感,只用自己的嗓音唱歌。波涛狂暴时,那样的声音当然淹没了。间隙时,随波逐流的去远了,那声音却老是清亮,叫人暗暗警觉出来,欢腾的生命力。”天游
《溪鳗》发表在1984年10月号的《人民文学》。《溪鳗》所在的“矮凳桥”系列小说(结集叫《矮凳桥风情》),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。《矮凳桥风情》由十五个短篇和两个中篇组成,以“矮凳桥”为背景,人物和情节互有联系,又独立成篇,形式关系有点像《聊斋志异》或《儒林外史》。假如看作长篇小说,未尝不可。
我喜欢《丫头他妈》《小贩们》,而对《溪鳗》《李地》尤其激赏。《溪鳗》扑朔迷离,斑斓华美。像京戏,见鞭不见马;像国画,见蝌蚪不见山泉。所谓“云破月来花弄影”是也。《李地》细节精美,是个别致的中篇,由五个短篇组成:《惊》《蛋》《茶》《梦》《爱》。林斤澜对我说,自己的《惊》《蛋》《茶》《梦》就像四个孤岛,《爱》便是充盈连接四个孤岛的水。写人类的苦难,生命的韧性。
钟情于短篇写作
“矮凳桥”系列之后,林斤澜创作了“癔”系列。成书后的《十年十癔》由“十癔”十篇,和“续十癔”十三篇组成。“续十癔”中,《母亲》和《九梦》又各是一个系列。“癔”系列的诞生,标志着林斤澜小说艺术走向更高境界。其中《黄瑶》《白儿》《哆嗦》我以为是中国小说宫殿中的精品。
“癔”系列在题材上,是林斤澜1980年前所写的《神经病》《问号》《法币》《微笑》《绝句》《阳台》《记录》的继续,也是揭示丑恶,但在写法上,却已高超得多,完美得多。——揭示丑恶,林斤澜要的便是深刻,而短篇小说把深刻完成得如此出色,并不多见。
林斤澜并不正面展示丑恶本身,倘若正面展示,很可能就不是五六千字的精美短篇了。做到短而有力,必需佳构。林斤澜便把丑恶当做背景,直写人物受到打击之后的精神变形。这精神变形不是几天之后或几月之后,而是多年或几十年之后。精神变形,便产生语言怪异,或行为怪异,这正是林斤澜要咬住写的。
有人说,代表林斤澜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是“癔”系列之后的《门》。我后来也有同感。这是一个抽象小说,很难用一般的小说观读懂,初读只能感受到“沉重历史下人的命运”这一主题,不容易领会。
林斤澜非常欣赏两首诗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“山上何所有?岭上多白云。只可自愉悦,不堪持寄君。”他说,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还是抽象。天游
我曾问林斤澜“为什么专攻短篇小说”,林斤澜说,首先与时代有关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受人物和故事等因素约束,长篇小说必须是诗史。而短篇不是诗史,可以是一个场景,一个横断面,写来灵活。短篇。
林斤澜说,文学界能够走“回归路”,真是山幸水幸。但他已经不能写长篇了,他的思维已经是短篇小说的思维了。他完成小说,分三步走:一是有感受,二是要思考,三是要表现。他爆发的灵感往往是短篇的感受,难有长篇的感受了。
“一花一世界,一沙一宇宙”,林斤澜只采“一花”“一沙”,这成了他的艺术态度和艺术追求。
林斤澜说:“我对世界的认识是困惑。”又说:“我后来的小说是自画像。”他最想把自己说清楚。他说鲁迅的《野草》是直接说自己,而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是间接说自己。林斤澜说自己的《门》就是写自己的少年、中年、老年,以及为什么活着。他说:“我的父亲一生只做一件事,就是办学校,办小学;我的一生也只做一件事,写小说,写短篇小说。”
与《北京文学》渊源颇深
林斤澜主编过《北京文学》。时任《北京文学》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的陈世崇2006年春节对我说:“文联为什么请林斤澜过来当主编呢?据我所知,一他是严肃的著名作家;二他的人缘很好,老少作家中许多跟他相熟,比如汪曾祺、邓友梅、刘绍棠、王蒙、从维熙、叶至诚、高晓声、陆文夫等等。”
林斤澜说:“我过来之后,跟编辑部明确交代,《北京文学》一要出人,二要出作品。”
他提出对有潜力的作者实行“集束手榴弹”的培养办法,推出张洁、陈建功、陈祖芬、理由、王安忆、张宇、张辛欣等一批作家。《北京文学》发表的方之的《内奸》、汪曾祺的《受戒》、王蒙的《风筝飘带》、张洁的《爱,是不能忘记的》传诵一时。他还组织了一批当时最具活力和最具实力的作家座谈。汪曾祺、王蒙、邓友梅、刘绍棠、从维熙、冯骥才等十多位作家都曾参加活动。
林斤澜在任那几年,是《北京文学》的另一高峰。杂志“出人,出作品”,有目共睹,有口皆碑。《北京文学》又是一条结实的航船,破浪出海了。
天游娱乐登录:www.sohu2345.com
天辰资讯
联系我们
天游招商QQ:********
天游主管QQ:********
天游客服QQ:********
邮箱:********@qq.com
地址: 台湾省台北市辰经济开发区天辰娱乐大厦D座10字楼SOHU2345室